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 > 学术研讨 >

物流标准化的发展与危机(2)

时间:2010-04-07 08:57  来源:互联网  点击:
深谙此项工作意义的沈锋认为,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更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公用平台,最好是任何一个零售企业都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实现供应链的最优化设置

    深谙此项工作意义的沈锋认为,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更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公用平台,最好是任何一个零售企业都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实现供应链的最优化设置,降低成本。

因弱小而紧从

    巨头力推行业标准无疑给国内许多物流企业带来了压力。

    在中国,跨国巨头们通常利用其供应链的主导和强势地位,以市场行为去控制其配套服务商。就拿物流标准的问题来说,因行业不同,跨国企业往往各家有各家的标准,为了分别满足几家跨国企业的要求,从2001年开始,宝供物流企业集团先后与宝洁进行了EDI连接、与飞利浦又用XDI对接,如今在宝供内部,至少有7种不同的电子数据无线链接方式。

    宝供尚可如此,可中国的现实情况却是物流企业大多规模小,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以及技术软件也不尽如人意。大多数物流企业仅能提供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服务,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以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尤其在行业标准的建设方面,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比如,要采用一套硬件方面的标准,企业可能要更换所有的托盘、货架,最起码5年以后才可能见到效益,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并不一定能投资得起。所以,在中国物流市场上,常常会生出一些诸如劳燕分飞的闹剧来。

    面对中国如此不成熟的物流市场,跨国企业大多要不自己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也带来为自己服务的国外第三方物流公司,如沃尔玛、麦当劳等;要不就走本土化战略,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或对中国物流企业进行改造,为自己服务,如宝洁、IBM、诺基亚等。

    宝供信息总监唐友三分析认为,归根结底还在于我国物流企业的弱小而至,对于强大的跨国企业来说,他们并没有把中国物流企业当作其供应链上一个集成的物流服务供应商,而只是一个运输或仓储的工具。这种情况下对于跨国企业的指令,作为独立于其供应链之外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只能是言听计从。

有需求何以没动力

    与热心的跨国企业和他们的紧密追随者相比,其他物流企业对物流标准化却冷漠的多。在9月10日全国物流标准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大会上,除中远、中外运和宝供几家大型物流企业外,并没有看到国内其它物流企业的踪影。记者分别拨通上海虹鑫等几家物流企业的电话,诧异的是,对方对年内成立的3家关于物流标准化的组织机构均不知晓。

    在所有的标准化不完善的受害者当中,感受最深的还是来自一线的物流企业,必竟他们损失的是真金白银。山东三联家电物流配送中心的高金玲总经理说,由于货物条码没有统一的标准,公司每天要多花1分多钱为每件进出仓库的货物更换或贴上统一的条码,以便录入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实时监控。而每天进出公司的货物至少在1万件以上,单此一项,每天就损失100多元。这还不只是直接损失,公司因此要花费的人力、时间以及降低的效率则是无法估算的。在刚刚成立的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张成海博士吸引了记者的视线,他来自中国编码中心并被任命为物流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是《物流配送系统标准体系及关键标准研究》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令搞学术出身的张成海最头疼的问题是不同标准之间的协调。“物流涉及的面比较广,与很多行业都有密切的关联,比如电子商务等。虽然物流标准可以自成体系,但它与其他标准体系有交叉。我们的课题实际上是一个物流标准体系的搭建工作,涉及很多标准,这些标准不是我们一家(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就能做得了的。比如,涉及到运输标准,就要由运输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专业协会来做。”

    建立这样的体系需要多部门的参与,但倘若这些部门之间互不通气,各自为政,就很难实现标准的兼容,更枉谈形成统一体系了。

    张成海另一个烦恼是,此前,一些被人们认为将彻底改变物流面貌的标准化举措,比如储运单元代码、物流单元代码、标准化物流术语等,在推广过程中相继遭遇滑铁卢,使标准化的推广问题变得更为现实。

  张成海说:“标准化的投入就是如此,如果带不来利益,企业就不会用。”比如,要采用一套硬件方面的标准,企业可能要更换所有的托盘、货架,因为5年以后才能见到效益,或者干脆投资不起,所以企业采取了抵制态度。

注:本站所转载的文章,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更多有关物流知识技巧、技术资料以及免费发布车货互找、项目招商加盟等物流信息,欢迎访问“冀物流(bbs.hebeiwl.net)”

《河北物流》

新闻推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