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船舶市场萧条将继续

  2009-12-03| 互联网
  
受运力过剩和船舶市场的滞后性影响,明年即使经济企稳回升,船舶市场的萧条仍将持续较长时间。在1日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的“高级海事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做出以上评论。
  他指出,尽管目前世界经济复苏好于预期,但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面向未来,中国要抓住经济环境趋紧形成市场倒逼机制的机会,通过必要政策措施,严格市场准入,严控新增产能,推进兼并重组,引导存量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优势企业,促进企业在产品结构调整、集约经营、加强管理上下功夫。力争到“十二五”,(排名)前10家企业造船产量占全国造船总量比重从2008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70%以上,世界造船前10强企业达到5家以上。
  造船业面临调整 最困难时刻未到
  朱宏任表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造船能力快速扩张,初步估计将达到2亿吨左右,即使未来船舶市场复苏,年均需求也难达到2003-2008年间1.56亿吨的平均水平,未来几年的世界性产能过剩矛盾将凸显,世界船舶工业将进入调整期,国际市场竞争将非常激烈。
  “未来2-3年内,有效需求不足仍将是船舶工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他坦言,“目前我国部分船厂手持船舶订单只排到2011年。在有效需求不足、手持订单持续下降的形势下,船舶企业面临开工不足的压力越来越大。由此看,我国船舶工业最困难的时期尚未到来,船舶工业保增长、调结构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在其看来,目前,中国虽已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但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造船能力过剩与产业集中度不高并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海工装备发展缓慢,产业链不完善,船舶配套业滞后于造船业发展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善。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船舶安全、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国际海事组织不断推出新的规范、标准,发达造船国家通过加大科研开发力度,积极推动新规出台,保有技术领先优势的同时,也拉大了与新型造船国家的差距,给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国家船舶工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
  中国仍有潜力 造船中心转移趋势未变
  不过,他也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发达造船国家由于成本等因素将进一步退出主流船舶市场,中国船舶工业的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综合比较优势将由此突显,因此,中国船舶工业还有很大潜力和提升空间。在当前市场萧条的情况下,2009年1-10月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1911万载重吨,大幅超过老牌造船强国日本、韩国,即是证明。
  他认为,“当前,国家大力支持船舶工业发展,中国船舶业手持订单仍比较饱满,国内市场需求仍有一定拓展空间。可以说,世界造船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基本面也没有改变”。因此,中国要抓住当前的历史性调整机遇,坚定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目标,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把自主创新作为产业调整升级的动力,全面提升船舶配套产业核心竞争力,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并着力提高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设计能力、总装集成能力和海工配套能力和海工配套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末,进入与韩国和新加坡并驾齐驱的海工建造第一梯队。

注:本站所转载的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更多有关物流知识技巧、技术资料以及免费发布车货互找、项目招商加盟等物流信息,欢迎访问“冀物流(bbs.hebeiwl.net)论坛”

分享到:

头条

图片

热点

相关推荐

河北省现代物流协会微信公众号
长按识别或保存
关注河北省现代物流协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