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人才供求面临两难尴尬(2)

  2010-04-28| 互联网
  

    据厦门理工学院王斌义教授介绍,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层次普遍不高,大多停留在“小、少、弱、散”的初级阶段(企业规模小、现代科技手段应用少、企业竞争力弱、物流组织架构散),大部分企业还是传统的运输公司、装卸公司。以厦门为例,全市虽然有两三千家物流企业,但真正上规模的、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拥有创新能力的大型物流企业不足300家。据此,可以推测,大部分企业要么需要物流行业高端人才,要么需要最基层一线体力劳动者。“这很容易使高校物流应届毕业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王斌义教授对记者说。
    根据记者调查,从目前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培养方向来看,造成物流人才匹配不高的原因,实质是用人单位和想就业人员对对方的期望值都过高,其结果就是双方供需要求和结构上的错位,而不是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总量之间的错位。从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总量上看,目前通过各级教育机构为社会培养的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与物流领域的总体需求应该是平衡的。用人单位想要大量能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才供他们挑选。而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短时期内要求有大量适合的人才,在国内物流发展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是这种做法确是难以实现。
    如何提高这些准高级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呢?对此王斌义教授认为,校企合作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他介绍,厦门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有着鲜明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他们将立足海西,根植厦门,突出港口物流特色,坚持以素质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按照“文凭+职业资格”的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真正培养输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同时,有关单位要加强物流从业资格证书管理,对证书发放严格把关,提升证书含金量,总而言之,政府、学校、企业在培养教育和就业指导方面应本着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通力密切合作,帮助、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历观和就业观,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高度负责,同时也是有关单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注:本站所转载的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更多有关物流知识技巧、技术资料以及免费发布车货互找、项目招商加盟等物流信息,欢迎访问“冀物流(bbs.hebeiwl.net)论坛”

分享到:

头条

图片

热点

相关推荐

河北省现代物流协会微信公众号
长按识别或保存
关注河北省现代物流协会微信公众号